离开阿里之后,我记忆力变差了。在阿里云的四年,每天都是高强度的。几月几号谁说什么话,谁和谁吵架,我都记得清清楚楚。
在阿里云四年,我就像呆了一辈子。
01
我叫林晨曦,是阿里云第一任技术总监。
2008年,我在微软亚洲研究院。当年的微软处于巅峰期,我们这些人,每天思考着全人类命运这样的宏大未来,从不为经费担心。
有一天,王坚博士把我和同事孙冰叫到办公室,说他和马云聊得非常好,打算去阿里,准备做云计算,如果我们有兴趣,可以跟他一起去。
当时的阿里,只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,和这些宏大的技术理想,八杆子打不着。而且我其实有点没底,马云到底相不相信技术人,他到底想不想做?
做决定其实很简单,我相信王博士。只能选择相信。
阿里云的第一行代码,是我们团队写的。当时兵荒马乱,十几个人边写代码边四处招人。
阿里云第一个员工在08年10月24日入职,正好是1024。冥冥注定,阿里云和代码脱不开关系。
当时在北京上地有个办公室,没有空调。冬天还好,夏天就惨了,我们只好买来一堆很大的冰块,放在脸盆里降温。
除了没空调,办公室还经常停电。有次马云来北京,专门去阿里云的办公室,想看看我们到底在做什么。
那是周六,办公室稀稀拉拉没几个人,我们想打开电脑给马老师看看,不巧还停电了,他只好坐在办公室等了半个小时,直到电力恢复。
环境确实太差了,曾经有工程师到这里来面试,一看楼里这么破,就不想来了。我们赶紧解释,这只是暂时的,新的写字楼还在装修。
02
还有一次,王博士向马老师介绍,阿里云这帮人晚上多拼命,加班到几点。他当时很震惊,这帮人居然也能这么拼?
他以前不太相信清华北大的高材生是阿里的“平凡人”。我印象里,在那次之后,他就不太提这句话了。
阿里云就像是一个军队,在攻占一个看起来不可能攻克的山头,一批冲锋者倒下了,下一批冲锋者接着顶上。其实是很悲壮的,因为没有人知道,未来到底能不能成功。
2011年底到2012年初,是阿里云最艰难的时候。我们这么宏大的一个梦想,外界期望很大。但阿里云一千多人,各自有不同的经历和观点,自然而然就会有争吵和怀疑出现。
压力实在太大,很多人只在团队呆了半年就走了。我很感谢他们。阿里云就是靠着他们,一点点顶着,往前走。
对我来说,那也是最难的一段时间。什么感觉?一天24小时完全不够用,我对接四、五个团队,这就是四、五条业务线,事情多到疯掉了。
在阿里的四年,每个月平均有一天,我是在一线写代码。我曾经写过一段两三百行的code,后来有人维护,花了近一周才把这段code读懂。
我没法释放压力,也不能让团队看出我的压力。人总有段艰难的时间,就是得扛过去。我们这群人,对外面的变化完全不敏感。是憋着一股劲,想把东西做出来。
最早,阿里云还没有成立,我们叫集团研究院,后来阿里软件合并,变来变去。
最担心我们的是曾鸣教授。阿里软件合并的那一天,他专门坐高铁从杭州到北京,想看看我们情绪怎么样,担心我们心思浮躁想离职。
结果大家都没把这当回事。那天正好团队搬家,大家进进出出忙不停,把他晾在一边没人理。
他看团队又很正常,办公室连坐的地方都没有,就只好回去了。
03
我在阿里四年,其实相当于呆了十年。阿里云是一年走完了,正常研发两年半的路。人的频率调快了两倍半。
我现在在依图科技,做人工智能,和当年的阿里云有点像 。大家都不知道路在哪儿,别人也不知道我们是做什么的。雪山很美,但怎么爬上去,没人知道。
但是认准了就得坚持做。我们相信这条路是正确的,并且不惜一切地做出来。
很多人觉得人工智能高大上,但我们的第一个单子,是苏州公安局的车牌识别。特别普通,普通到业内的人都觉得不可思议。
其实在微软的时候,我个人的兴趣就是做人工智能。我认定了,这就是我一辈子要做的事。
2010年,阿里云艰难的时候,我现在的搭档来找我,我说我绝对不能走。2012年,我觉得时机差不多到了,飞天已经跑得比较顺了,可以放心了。
走之前,我一点都没表现出来,没人知道我要走。
离职那天,我和大家在一个西湖国际旁边的小馆子聚餐。几十个战斗了四年的同事们,舍不得我走,说了些留我的话,气氛有点沉重。王博士开玩笑,我们不应该这么自私,晨曦不只属于阿里。
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呢?不是伤感,不是难过,我恍惚觉得:在阿里云的四年,像是过完了一辈子。以后的事情,都是下辈子的。
关键词: 林晨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