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 资讯 金融 知识 财经 理财 科技 金融 经济 产品 系统 连接 科技 聚焦
首页 > 金融 > 基金 > > 正文

规模上千亿的“独角兽基金” 是否该转型

2019-01-19 14:27:05来源:金融界

独角兽”一度是上半年A股最热的概念之一,不仅有“闪电过会”,还催生了规模上千亿的“独角兽基金”,准备专门用于申购独角兽上市之用。但在6只独角兽基金火热发行、募集1200亿资金之后,却陷入了“无股可买”的窘境。由于事先预期的境外中概股到A股发行CDR迟迟没有进展,这些原先主打战略配售参与独角兽公司IPO的公募基金,只能按基金合同的约定,让巨量资金沉淀在债券市场,变成了实质上的债券基金。“独角兽基金”买不到独角兽,和当初成立的初衷完全不同,是否还坚持三年的封闭运作期硬挺到底,大可商榷。

“独角兽基金”徒留虚名

“独角兽基金”的全称为“3年封闭运作战略配售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”,主打参与独角兽公司IPO“100%打新中签”,对于垂涎“新股不败”神话但因为中签率太低的投资者来说,具有相当程度的吸引力。因此,6家基金募集规模破千亿,在今年基金发行惨淡的市道中,属于难得的亮点。但成立3个多月以来,6只“独角兽基金”没有迎来任何一家独角兽公司在A股IPO,只能按合同规定买入3A级债券,成为不折不扣的债基。

独角兽公司近期没有在A股上市,却大面积到港股IPO,如小米、美团、平安好医生等,“独角兽基金”可谓看得到却吃不到。而A股的IPO,也不见“独角兽基金”参与的影子,包括近期发行从美股海归的迈瑞医疗,由于发行股票数量不到4亿股没有启动战略配售,也让“独角兽基金”无缘其中。虽然中国人保即将IPO有望让“独角兽基金”参与,但其明显不属于新经济类的独角兽公司,即便是参与其中获利,也不符合大多数基金持有人当初认购“独角兽基金”的初衷。

因祸得福,“无痛转型”的好时机

“独角兽基金”让持有人参与独角兽IPO的愿望迟迟未能实现,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未必是坏事。在A股最近三个月的弱势中,6只“独角兽基金”“躺着跑赢大盘”,依靠3A债券的稳健表现实现正收益,远远强于同期大部分偏股型基金的表现,让基金持有人没有受损,堪称是“因祸得福”。而另一方面,在大盘相对弱势的情况下,假设有独角兽公司IPO进行战略配售,也未必能保证“独角兽基金”获利出逃,最关键的因素就在于有一年的锁定期。本周,顶着独角兽光环上市的工业富联在上市4个月之后跌破发行价13.77元,已经将当初欢喜中签、却没有及时卖出的投资者全部套牢。而在港股上市的独角兽公司,更是在上市之初便大面积破发,如果“独角兽基金”已经开始参与战略配售,也未必能够全身而退、取得比目前还好的表现。

正因为如此,基金持有人对“独角兽基金”目前的表现虽不是十分满意,但也尚可接受。尽管如此,“独角兽基金”不能买到独角兽,当初成立的理由已经烟消云散,加上3年的封闭期不能套现,对持有人来说存在流动性障碍。不能参与独角兽的情况下,投资者还不如买入债基或货基,灵活性更胜一筹,基金公司提取的管理费用也更低。

在这样的情形下,“独角兽基金”或许应当思考“无痛转型”,给持有人选择空间。召开持有人大会,通过网络对基金是否转型进行表决,是比较合理的选择。“独角兽基金”可以坚持3年内继续原先的投资方向,也可以提出转型为债基、股基或其他类型基金的设想,让持有人有充分选择的余地。不管转型是否通过,都应当给持有人一次开放赎回的机会,在目前基金收益为正且大幅跑赢大盘的情况下拿钱走人,对基金公司和销售渠道的形象提升也有不小的帮助。

公募基金呼唤转型选择期

“独角兽基金”陷入尴尬,但毕竟持有人的权益没有受损,转型的阻力也相对较小,但由此也提醒我们,公募基金需要赋予持有人转型选择期。随着目前金融工具的创新,公募基金的投向也在扩大,给投资者更多选择的余地,但也可能因为投资品种受限导致投资范围不如预期。这些固然是基金公司的“非战之罪”,但也应当灵活应对,赋予持有人转型选择的机会。

笔者建议,对于一些投入新领域的公募基金,应当设立转型选择期,也就是在基金成立半年之后,因为市场因素无法投入预期的品种,就应当召开持有人大会,商讨转型或解散的可能。在目前互联网技术发达的情况下,持有人在天南海北都可以投票表决,做出最符合自身需求的选择。让投资者更能找到和自己投向契合的基金之外,也可以避免基金管理人收取不合理的高管理费,而不是一味以拖待变。对基金公司来说,在保护、鼓励创新之余,也留了条后路,而不是一味坚持到期,对持有人和基金公司来说都是一种制约和均衡。

关键词: 独角兽基金

热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