楚天都市报10月31日讯(记者关前裕 通讯员柯尊洪 徐道友)保存完好的各式油灯、零件配备完好的放映机、磨得乌黑发亮的织布机……10月28日,冬日的寒气没有挡住游客的脚步,人们纷纷带着孩子来到郧西县天河民俗馆,欣赏里面的老物件,唤醒时代的记忆。
这家民俗馆馆长陈方艺,今年57岁,郧西县观音镇文化站长。40年来,他共收藏各类藏品近万件。为了响应国家美丽乡村和振兴乡村建设的号召,在郧西县委、县政府的支持下,不久前,陈方艺的民俗展馆正式开馆,免费向游客开放。
陈方艺的收藏之路始于1978年,当时他在观音镇五顶公社当电影放映员。一次他得知有一家农户有一盏很少见的气灯。他来到农户家,想买下来,但不管给多少钱,人家就是不卖。于是,他隔三差五地去拜访,有时还给人家提点小礼物,遇到农户干活也跟着干,最终感动了农户,顺利买了回来。
一个别人不卖的久远的瓷器,陈方艺盯了3年,最后如愿以偿;为了自己喜爱的物件,他逼着自己学会骑摩托车,硬着头皮骑车爬上如在白云间的盘山路;为了收购到珍品,陈方艺跑遍了家乡的沟沟洼洼,累了就坐在地上休息休息,饿了就吃几口干粮……
陈方艺妻子无业,但见到他相中的物件,总会不惜高价买回来。
陈方艺收藏老物件已有40个年头,藏品近万件,花掉十多万元。
走进天河民俗展馆,时间仿佛穿越到遥远的农耕文明时代。“这是原来老百姓晚上出去喂马时用的马灯,几十年间演变了好几种样式;这是古代接新娘子用的花轿……”说起自己的藏品,陈方艺滔滔不绝。
他的藏品包罗万象,又新奇独特。木犁、马灯、烟斗、石磨、纸筛、风扇、漆盒……这些现代人只残留在记忆中的物件,在展览馆内都能寻到踪迹。
郧西县民协、民俗专家赵天禄介绍,陈方艺收藏的物品,是时代变迁的缩影,是天河两岸乡土生活的轨迹。时间不能逆转,却能翻阅。他的收藏,对于后人记住这片土地曾经的历史和已经消失的生活方式,很有价值。
天河民俗馆开馆一个月来,吸引了省内外万余人次游客观赏。每到节假日,郧西及周边县市游客带着孩子慕名而来。一位老人拉着陈方艺的手说:“你了不起,为人民做了一件大功德的事。”
“我一定不负众望,做好展馆的管理和服务工作。”条件成熟后,他计划进一步扩大办馆规模,并将长期坚持免费开放。
关键词: